找到相关内容6480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戒贪欲——人间佛教经证

      贪欲生忧,贪欲生畏;无所贪欲,何忧何畏?   ——《法句经》   一、贪欲的起因   是众生的通病,在欲界称为欲贪,其性不善,在色界、无色界称为有,其性有覆无记,能障圣道,二者共为六根本烦恼、十随眠、九结、五钝使之一。《瑜伽师地论》说是由取蕴、诸见、未得境界、已得境界、恶行、男女、亲友、资具、后有、无有等十事而生起十种的染著之心,依序为事贪、 见贪 贪贪、悭贪、盖、恶行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3345537.html
  • 不净观

    这也就是所谓的无明为病因呢,生起我执之病。这个我执,就是一种,所以就叫痴。那么这就叫。所以痴为内因呢,之为病。那么的最大一个的内容是我。其次还什么呢?什么呢?我执是第一个大,那第二个大就是男女。因为它是娑婆世界的众生,透过我执当中所能得到,他认为最快乐的事情。那当然既然是我执,人怎么样让我得到最大快乐的某一件事情就是男女。他认知的就是男女。所以因为爱我自己这个贪心,因此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0944545.html
  • 人生短暂苦漫长

    吃多少苦?受多少累?所以,不要小看我们短暂的人生,如果不知悔改,继续造业下去的话,我们要吃的苦和受的累是非常漫长的。 最近总是在劝人放下,放下所有的恩恩怨怨。有的人因为而放不下,自己总是说,可以,但是不能执着于贪,一执着这个烦恼就来了。要为大众而,为众生而,唯独不能为自己而。其实,很多人也明白自己用不了许多东西,但是,就是,自己都会得发笑。 还有的人因为嗔而痛苦,嗔...

    明一法师

    |无常|出离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8/21383889631.html
  • 帕奥禅师答:在最后一世成佛之前,菩萨还是凡夫,还会生起无明,而去享受欲乐?

    ,菩萨还是凡夫,还会生起无明,而去享受欲乐? 帕奥禅师答 :你应当了解缘起的法则,即:若没有无明,爱就不会生起。在我们菩萨的最后一生,成佛之前他对妻子耶输陀罗及儿子罗候罗还有爱。为什么说对耶输陀罗与罗候罗的爱是 受到无明所包围的呢?以观智照见时,不论内在或外在的身体都是由微粒所构成的。如果分析这些微粒,我们将只见到究竟的色法而已。这些色法是剎那变化的:它们一生起就消失,因此是无常的;它们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帕奥禅师菩萨在最后成佛无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0/20531492774.html
  • 怎样在日常生活中用“意幻供养”积累成佛资粮?——达真堪布

    意幻供养是用观想的方法做供养。 第一是意幻财供养。不爱天上人间所有的珍贵稀有、清净美好的事物,也不对日常生活当中所见、所闻、所想的财物生起贪念,而是从心里把这一切都供养给诸佛菩萨、上师三宝。很多众生都对好的东西有爱心,因此造业,然后辗转轮回。所以,我们要发一个悲切的愿:愿所有的众生都能从心里根除对这些财物的爱之心。 有的人住别墅、开宝马,我们不能对这些物品有爱心,而是要把这些用意幻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4876386.html
  • 以戒而得定,以定而得慧

    痛苦就会一再地重现. [只要、瞋、痴的根仍存在潜意识中,一逮到机会,它就会发芽重生,带来痛苦.两木磨擦即生热、并迸出火花。同样地,乐触有乐受;苦触有苦受;不苦不乐触,有不苦不乐受。当身、心的六根与六...打破的地方。“感受”就是那关键性的一环。只要“感受”一起,好恶就随之而来。这些短暂的、无意识的好恶反应,立刻会被扩大、增强为强烈的与瞋,最后变成执取,令我们的现在与未来充满痛苦。我们一而再、再而三、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2776427.html
  • 徐恒志答:什么叫见惑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?

    五钝使就是、嗔、痴、慢、疑五种。利使好像刀口,钝使好像刀背,利使的造业,是与钝使分不开的。所以修行到了小乘见道位,这利、钝十使(五见与“疑”,叫作“亲迷之惑”;依于五见等所起的、痴、慢,叫“疏迷之惑”)便同时断尽。因为这十使是见道位中所断之惑,故简称“见惑”。至于依于妄情而贪着一切可爱之境等的真正三毒——、嗔、痴和慢,是小乘修道位进一步思维与修习真理,渐断的惑,简称“思惑”。“见思惑”是粗惑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585711381.html
  • 问:佛教中的“嗔”是什么意思?

    嗔又作嗔怒、嗔恚等,指仇视、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。《大乘五蕴论》中说:“云何为嗔?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。”《成唯识论》中则说:“嗔者,于苦、苦具,憎恚为性,能障无嗔,不安稳性,恶行所依为业。”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,与和痴一起被称为“三毒”。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正好相反。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、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44278160.html
  • 断掉见思惑——证得四果的前提

    认为这个光才是道,你没有得到光就没有道,这就落在见取见上,都是思想观念的问题。   “思惑”也有五个,就是、嗔、痴、慢、疑,这也是人性,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。什么是名、贪利、感情、放不下,这个世界上的一切,都是属于。   我们举一个佛门里的例子来说明,有一位法师一辈子做好事、做功德、盖庙子、讲经说法,自己虽没有打坐、修行,可是他功德太大。年纪大了,就看到两个小鬼来捉他,那个鬼在阎王...

    南怀瑾

    |烦恼|见思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8/0758215152.html
  • 尊重戒律

    真是古老,要找一个时髦的东西;所以一找,就找到魔王的窟窿里去了。无论哪一个旁门左道,他们都离不了这种的贪欲,而无厌;这种欲是损人利己,要把其他的人都伤害了,而利益自己。   我们万佛城啊,我不能对...经济已经够用了,你再用手段去骗人的钱,这样不是魔法还是什么?叫人家所有的财产,甚至于身家性命都捐给道场,这完全是一种邪知邪见。我所以和他们不同的原因,就因为我不所有人的财产,我也不任何漂亮的女人;我...

    宣化上人

    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9/2200535745.html